必威从AI大模型到AI硬件产品,全人类愿景的故事已经不再性感,宇宙的尽头无论是什么,最终都要落实到变现上。
如今产业界讲求的是PMF(Product Market Fit)。通俗点说,产品和市场要形成“卖货”闭环。这个兴起的趋势也让硬件公司,不能在致敬经典之后拼成本,而是要回到初心,找准目标群众对产品最本质的需求。
不过,由于这一轮AI的火爆,是从大语言模型软件层燃起。这让业界初期过于看重大模型的技术,导致大部分创业团队的形成,往往是先有一个与AI大模型相关的IDEA,再来搭配硬件产品相关的人才。也就是“AI+硬件”。
然而,团队过度强调AI,而不考虑硬件合理性,却是硬件产品难产的原因。经手过不少AI硬件出海的青蓝图产品营销咨询创始人邹霖表示,不少身怀AI大模型绝技的团队,由于不能及时找准硬件市场里的真实需求,将IDEA闭环成产品,最终走向失败。而这样的案例近年来非常多。
在AI创业赛道越来越卷的当下,资本要求一个AI产品不仅要有技术壁垒,还要有用户喜欢,更要销量暴涨。想要同时满足技术、用户和销量的三层标准,不能仅从AI一个点考虑,而是要站在产品营销的全局来筹划。”邹霖称。
“新手光环”在每个领域都有,AI智能设备领域自然也存在。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不少从事AI硬件出海的人交流后,将这个“光环”归结为两大具体因素——“时代红利+产品创新”。
何谓时代红利?一位业内观察者表示,对所有AI硬件初创公司而言,在手机厂商尚未全面接入AI大模型前,率先接入AI的硬件就能抢占到时代红利。
近两年来,为了填补手机和大模型之间的硬件空白,海内外AI创业公司铆足全力,把人类可穿戴在身上的物品都“GPT化”了一遍,如AI录音耳机、AI问答眼镜、AI睡眠戒指、AI录像吊坠等等。其中,最为知名的两个产品Rabbit r1、Humane AI Pin 在23年底出尽了风头。
但人们对硬件端的想象力始终有天花板。无论再怎么设计,都超脱不了已存品类的想象。于是各家开始“卷”产品。
初创公司PLAUD.AI作为一家中国AI硬件出海公司必威,近期被不少业内人士提及。这家公司的明星产品“PLAUD NOTE”是一个可接入GPT整理会议纪要的录音笔。但若只是普通的手持式录音笔则很难刺激用户消费。为此,他们将笨重的录音设备设计成了一张极薄的IC卡大小,使之能磁吸在手机背后。而这个站在用户需求上深刻思考过的创新设计,也为PLAUD.AI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功。在不到一年时间里,这款产品的销量已超过30万台。
值得一提的是,PLAUD.AI的成功也与之前提到的时代红利分不开。在苹果今年7月底发布iOS 18.1之前,苹果手机用户无法在原生系统里实现通话录音功能。但PLAUD NOTE不仅能实现通话录音,还能利用GPT为用户做通话总结,切中用户的痛点,成为契合“时代红利+产品创新”双重buff的案例。
然而,双重buff就如同新手光环一样,这样低垂的果实基本已被前赴后继的创业团队采摘完毕。
另外,手机厂商也已经回过神来了,今年苹果、三星、华为等知名厂商,一个接一个的发售起AI手机。手机厂正在加速蚕食硬件端的机会。
一位帮助创业团队出海的人士称,如果是一家从AI大模型出发延伸至硬件端的初创公司,那么留给它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;如果是一家还没有完成PMF的初创公司,那么今后他们或许也很难有资源将IDEA变现。
对于这个问题,一个AI硬件出海创业者在采访中跟我们聊起了一个案例——美国体育科技初创公司Volley的AI发球训练机。对于发球机这个不是新鲜事物的东西,在AI化之后反而迸发出了新火花。它成为了一个有思想的陪练,而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发球机。
据称,Volley的AI训练器系统使用视觉算法和机器学习来模拟练习程序,视觉系统追踪球路后,机器回球时间会与对方精准匹配。这使得训练器和使用者能打出完整球分,即从发球开始,直到一方获胜或失误,形成完整的比赛过程,而不是单个球的击打。
有意思的是,虽然机器内的视觉系统得到了AI芯片王者英伟达的支持。但这家与AI捆绑得如此之深的公司,并没有将自己视为一家AI公司。Volley在官网是这样介绍自己的:“一家专注为球拍运动带来创新的公司”。
在上述创业者看来,Volley和AI初创公司有本质的区别。从团队搭建过程来看,AI初创公司是先有大模型相关技术人才,再逐渐找寻硬件化落地的方向。而Volley则相反,Volley创始人之一John Weinlader十分热爱网球,最初是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提高球技,这才拉上了斯坦福工程博士哥哥Dan Weinlader开始用AI改造发球机。
可以见得,Volley的本质是,专业硬件设备向AI version迭代升级,是典型的“硬件+AI”。这与“AI+硬件”类公司从出发点开始就不同。而出发点的不同,也让团队成员的配比不同。Volley的初创成员是一群工程学博士兼网球爱好者,而号称AI大模型硬件的团队,则聚集了更多大模型层面的人才。
由此,问题的本质开始浮现,一个精通大模型的IT人才对某个细分领域的想象度,始终不如一个真正热爱这个领域的人来得丰富。
加之,上文提到,目前可穿戴智能化产品方向已经开始存量博弈。不仅要跟初创公司比拼,接下来还要跟手机厂商进行份额抢夺。这也造就了今后“AI+硬件”的创业方向越发艰难。
此外,“硬件+AI”产品在PMF上有先发优势。原本的非AI硬件产品,此前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充分验证,其在专业领域里本就有受众基础和制造门槛。而AI的到来,给了用AI“爆改”细分领域里的公司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。换言之,“硬件+AI”最先淘汰的或许是市场上没有跟上AI步伐的公司。
然而,这样挑战全行业的机会也将稍纵即逝。“硬件+AI”马上也将经历一场腥风血雨。多位AI硬件创业者认为,“明年这个时候,说不定“硬件+AI”类型的公司也将失去进场机会了。”
但对消费者而言,这是一个好消息。这意味着,明年将有一批AI原生电子产品涌现,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。